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严经要义99:生命的变化跟飲食是有关系,吃什么東西跟身心世界有关系

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短视频目录(2019.03.09)

近期的目录链接(2019.04.01)

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-70

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-80

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(全


楞严经要义99

楞严经要义99

净界法师宣讲

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》要义。监院法师慈悲,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阿弥陀佛!  讲义222面

辛二、正明

我們這一科是讲到「明滅妄名真立六十聖位转依號」,這一科在本经的修学当中,佛陀很強調一個字,那就是「转」。“转”這個是它的內涵,有二個:一個是「能转」,一個是「所转」。「能转」的就是我們心中要栽培的一种修行的力量,就是我們上一堂課簡单說的「三漸次」。整個戒定慧的內涵是能转;「所转」就是我們內心的三障,煩惱障、业障、報障。在整個「所转」当中又分成二個內涵,一個因地的转,一個是果地的转,我們是先求因地的转然后慢慢的才有果地的转变。

在本经所描述的「三漸次」当中,我們可以知道其实整個修行,煩惱障跟业障的因地,我們是先转业力;它整個「三漸次」,第一次的“除助因、刳正性”這二個就是在转业力。就是你修行当中,第一個、你对你的身口意三业的业力你要先转变,我們讲「深信业果,断惡修善」。所以在整個「三漸次」当中,首先我們先持戒清淨,來对治我們的罪业,這時候就把业障转成了解脫德。其次更进一步,转煩惱障,貪瞋癡煩惱的活动,就是第三個漸次的違現业,違現业其实就是修《首楞严王三昧》的圓頓止观。

当然本经在对治煩惱,它不是像前面我們所說的四念处,從它的貪瞋煩惱的作用去对治,它是從它的体性去观照。所以你看你貪煩惱活动的時候,在本经的处理方式就是「迴光返照,你從什么地方來?」我們要去观照煩惱是從什么地方而來,它不是從色身而來,它也不是從內心而來。所以煩惱它是怎么樣呢?它是沒有一個真实体性的,我們讲「覓心了不可得。」完全是我們一念的妄想捏造出來的,我們自己捏造一個煩惱,然后就跟著煩惱走,是這樣子的!因為我們內心当中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。」是本來沒有煩惱的,所以当我們迴光返照的時候,我們就把整個煩惱的根切断了。切断的時候,当然煩惱还會活动,但是這個人煩惱慢慢淡薄了,他慢慢慢慢開始迴光返照,心常觉照,不隨妄转。所以這個時候煩惱障就转成了般若德,先转业力再转煩惱,最后把我們的報障,生死五蘊的痛苦的果報转成法身德。所以它整個后面的修行的位次就是依止「三漸次」,转三障而成三德。当然它的次第先求断惡修善,第二個再求返妄归真,它是二個次第。

辛二、正明

正式說明「三漸次」的內涵;前面是簡单的标列,這地方是正明。(分三:壬一、除助因。壬二、刳正性。壬三、違現业)

壬一、除助因

“除”,去除。什么叫助因呢?造作我們生死罪业的一個助緣,它本身是不能造罪,但是它會引生我們造罪,它是一個造罪的助緣,這一部分我們要去除。

       

云何助因?

什么是我們造作罪业的一個助因呢?

 

断除五辛  

阿难!如是世界十二類生,不能自全,依四食住,所謂段食、触食、思食、識食,是故佛說一切众生皆依食住。阿难!一切众生,食甘故生,食毒故死,是諸众生求三摩提,当断世間五种辛菜。

為什么要除助因?在整個三界的十二類生当中,每一個众生的特色是不能夠獨立自在的生活,沒有一個例外,在三界的众生他都必須要依止飲食而住。「一切众生皆依食住」,這個观念是佛陀出世以后提出來的,他提出的因緣是当初有一种自餓外道,外道他就是修苦行,吃得很少。佛陀就訶責說:一切众生都必須要飲食才能夠相续。外道說:這個道理很簡单,每一個人都知道,还需要你說嗎?佛陀反問外道:那你知道飲食有幾种嗎?外道就不清楚了。佛陀就正式說明,一切众生有四种的飲食,所謂段食、触食、思食、識食。

段食:“段”這個字是变壞的意思;蕅益大師說以变壞為相。也就是說,這個飲食它吃到我們身体当中,它必須要经過一個转变,它必須要被咬壞、转变,才能滋養我們的色身,经過一种消化的過程,段食主要的是欲界的畜生跟人道以段食。

触食:“触”就是触境,譬如鬼神祂要去接触飲食,吸取它的一种精氣,把它的氣吸走,鬼神就能夠滋養祂的色身。所以你看我們供過鬼神的東西很容易腐敗,因為它的精氣被吸走了,当然我們看不出來。所以鬼神是触食,以接触食物吸取它的精氣來滋養祂的色身。

思食:“思”,蕅益大師讲它以希望為相。我們一個心中经常往光明面去想,乐观的人他的身体特別康健,他除了我們的飲食以外,他多了一個思食。“食”有滋養色身的意思。你一天到晚悲观,你就缺乏思食,你经常思惟負面的,比方說我們上次讲過,在飢荒的時代,小孩看到掛在花板上的沙,他把它当做是米,他心中对它存有希望,它能夠七天当中不會死亡。又比如說曹操帶兵,他到的那個地方找不到井水,曹操說:沒关系在不远的地方有梅子林,那梅子又大又酸。大家開始对未來充滿了希望,他的口渴的力量就降低很多。那事实上梅子沒有現前啊!是希望的,他以希望來滋養它的色身。思食主要的对象是色界天人,色界的天人他入了禪定以后,他以「三昧乐」,以禪悅為食,這种是思食。

識食:“識”執持為相,比方說地獄的众生,无色界的众生,他們都是也沒有段食、也沒有触食、也沒有思食,主要靠第八識;“識”就是第八識。只要第八識沒有離開色身,這個色身就不會敗壞,第八識來執持色身使令生命相续。

所以佛陀說:一切众生都必須要依止四种食而住。這一段佛陀是什么意思呢?你生命的变化跟飲食是有关系的,你吃什么東西跟你的身心世界有关系。

阿难!一切众生,食甘故生,食毒故死,是諸众生求三摩提,当断世間五种辛菜。

所以我們的生命,你吃到一個有滋養色身,你的生命相续;你吃到有毒害的東西,你生命就會断絕。從這道理当中就知道,你今天要在內心成就一种「三摩提」,一种「止观」的力量,你就要断除对修习止观有障碍的五种辛菜(一大蒜。二蔥。三韭。四薤(小蒜)。五興渠(印度有))。我們內心的变化跟你的飲食有关系,從一個身安道隆的角度,你一定要断除五种辛菜,因為你吃五种辛菜你會产生一种躁动。

发婬增恚 

是五种辛,熟食发婬,生啖增恚

這五种辛菜,如果你把它煮熟來吃,會引生我們心中的貪欲,假設你生吃增長瞋恚。五辛对我們整個法身慧命會有毒害的作用。這地方是讲到我們吃五辛會引生內心邪惡的力量;第二個它會引生外在邪惡的力量,它會产生內外邪惡的力量。

天远鬼近 

如是世界食辛之人,縱能宣說十二部经,十方天仙嫌其臭穢,咸皆远離;諸餓鬼等,因彼食次,舐ㄕˋ其脣吻,常與鬼住,福德日銷,長无利益。

外在邪惡力量:這個人经常食五辛,縱然他能夠宣說大乘的经典;本來讲大乘经典应該要諸天、諸仙護法神都应該來護持才对,但是因為他食五辛的关系,他口中有那种五辛臭穢的味道,諸天諸仙因為這种臭穢,就不肯過來護持,善神沒有過來護持,這問題就严重了!

諸餓鬼等,因彼食次,舐其脣吻,常與鬼住。

反過來,那种比較屬於邪惡的鬼道众生,他們最喜欢這种五辛的臭穢,因為他們是一种等級比較下劣的,所以当這個人吃完五辛以后,他就去舐其脣吻,“舐”,是用舌頭去捲取食物,去捲取他嘴巴剩餘的五辛的味道。所以食五辛之人是经常跟鬼道众生同住,所以慢慢的福德日銷,就很难增長自己的功德。我們說:「近朱則赤,近墨則黑」。你跟那些下等的鬼道众生在一起,当然你的福德就慢慢的削減。更可怕的是下一段…

无護遭魔 

是食辛人修三摩地,菩薩天仙、十方善神不來守護;大力魔王得其方便,現作佛身,來為說法,非毀禁戒,赞婬怒癡。

食五辛之人他既然得不到諸大菩薩、諸天跟仙人、乃至於十方善神的守護,這時大力鬼王就得其方便。大力鬼王比較严重的就是色界的摩醯首罗天,或者欲界的波旬,他看到這個人會演說大乘经典,就要破壞他的功德。怎么破壞呢?变現作佛陀之身,來為他說邪惡之法。說什么邪惡之法呢?

非毀禁戒,赞婬怒癡。

先破壞他的戒行,再破壞他的知見。他說不必要持戒,所謂的大雅不拘小節,說:大乘菩薩修习功德,我們不必修声聞戒(這是毀破戒律)。第二個赞歎貪瞋癡就是戒定慧,你行貪瞋癡就是在修戒定慧。這地方我們要說明:我們在观一切法空的時候,我們一再強調,大乘菩薩观我空法空的時候是不壞假相。我們在观一切法「即空」,下面一定要讲「即假」;你观一切法空,你不能毀壞因緣果報的差別,這就是「即假」,然后即中。所以大力魔王就來說一些断滅空的思想,來破壞他的戒行,破壞他的正見。所以這個人到最后…

命終墮獄 

命終自為魔王眷屬,受魔福盡,墮无間獄。

這個人因為食五辛的关系,经常跟鬼道众生在一起,就受到鬼道众生的誤導,以后就变成魔王的眷屬,中品的是魔民,下品的是魔女。就把他今生所修的功德转成有漏的魔业,福報享盡以后就直墮无間地獄

結示勸修  

阿难!修菩提者,永断五辛,是則名為第一增进修行漸次。

佛陀告訴我們修《首楞严王三昧》的要永断五辛,來保護我們內外的善根。如果你看「止观」的書,不管『大乘止观、小止观』都會讲到一個观念…当然我們一般人修福報,那你就什么都沒关系,整天跑來跑去的躁动;但是你開始要培養心中一种正念的观照的時候,你就要開始注意你所吃的東西。為什么這樣讲呢?吃東西跟修行有什么关系呢?在经論当中讲一個观念說:「根明淨故,識明淨」。你六根、你的色身要特別明了寂靜,你释放出來的內心也特別宁靜;你六根很躁动,你吃的東西,你吃了油炸的或吃得非常的辣、非常的甜,你的色身感到很暗鈍,你的心識也會暗鈍。因為你的心要依止根,我們的明了心是不能单獨活动,你要依止根才能产生明了作用,那你依止的根它躁动,你的心也躁动,這是有关系的。

在本经当中讲到飲食,佛陀很明显的讲到「修止观」,三個東西不能吃,前后都讲到:一、不能吃众生肉,二、不能飲酒,三、不能食五辛。這三個你吃下去,对我們的善根都會产生破壞,這就是「除助因」。它本身不是造罪的因,但是它卻有助長造罪的因緣,這是要注意的!

壬二、刳正性

“刳”,去除的意思;“正性”,它正是我們业果相续的根本,一切惡法的根本就是正性。這地方的正性当然主要就是殺盜淫妄。

徵起        云何正性?

什么叫作正性呢?

答释

戒為定本 

阿难!如是众生入三摩地,要先严持清淨戒律。

佛陀首先先总标:你想要进入大乘的三摩地,你要以持戒清淨來当作根本,持戒是止观的根本。本经的「持戒」,应該怎么持?

永断婬心,不餐酒肉,以火淨食,无啖生氣。

断淫殺心  

阿难!是修行人,若不断婬及與殺生,出三界者,无有是处!当观婬欲,猶如毒蛇,如見怨賊。

第一件事情,永断婬心,在本经当中对於殺盜婬妄,它对於二個戒是很重視的:第一個是婬戒,第二個是殺戒。這二個对生死轮回都是很強大的力量,殺跟婬当中又以婬作根本,所以要先永断婬欲之心(怎么断后面會說明)。不餐酒肉,你不要吃酒,因為酒會使令我們心性猖狂,酒會亂性,酒吃下去以后你的心就很躁动、放逸;吃肉會产生命債,來生就要償还肉債。以火淨食,持戒的第三點就是你不能夠吃生的東西,要用火把菜煮熟了。无啖生氣,你不能夠去吃有生長功能的東西,比方說水果裡面的子,這是不能吃的,它有生長功能、它有生氣。為什么?增長慈悲。這地方提出四點:永断婬心、不餐酒肉、以火淨食、无啖生氣。

阿难!是修行人,若不断婬及與殺生,出三界者,无有是处!

你有志於要出離三界,殺生跟婬欲這二個是最严重,這当中又以婬欲最為根本,從一個生死轮回來說,從自利的角度最為根本。那应該怎么辦呢?

当观婬欲,猶如毒蛇,如見怨賊。

我們在对治婬欲的第一件事情,要思惟婬欲給我們的過患,它就像毒蛇,要來毒害我們的法身慧命,就像怨賊一樣,奪取我們心中的功德法財。我們在行菩薩道的時候,你要做二件事情:第一、你要努力积集你波罗蜜的功德,因為波罗蜜让我們身心得到安乐。第二、你对於已经成就的功德要加以保護。你看有些人他很會賺錢,但是他錢留不住,他的錢完全漏失掉了。為什么呢?從经典上說:這個人他不知道断除婬欲。

第二個要断除瞋恚。所有对我們功德最破壞的二件事就是:第一個、婬欲的心,第二個、瞋心。一個就像盜賊一樣,瞋心就像大火一樣。所以我們不大會賺錢,但是起碼我們賺到了錢就要把它守護住,第一個婬欲,第二個瞋心。应該怎么做,前面讲它持戒的內涵,持戒的方法次第看下一段…

先持声聞四棄八棄,執身不动,后行菩薩清淨律儀,執心不起。

執身不动   

禁戒成就,則於世間,永无相生相殺之业。偷劫不行,无相負累,亦於世間不还宿債。

在本经当中佛陀讲到持戒的次第:先持声聞戒,比丘的四重、比丘尼的八重,使令我們身口七支能夠執身不动。「執身不动」它的动力點主要的是业果思惟。我們剛開始持戒是害怕罪业會帶給我們痛苦,所以「執身不动」,我不敢犯戒。為什么呢?犯戒會破壞我的功德。进一步就是從菩薩戒的心地戒当中「執心不起」,菩薩戒的每一個戒它有止观的力量。你看我們過去讲『菩薩戒』,若諸菩薩安住菩薩律儀,一定是怎么樣?受菩薩戒你先成就菩薩种性。菩薩种性有二個內涵:一、菩提心,二、空正見。所以『菩薩戒』它每一個戒法都有止观的力量,「執心不起」,他念念当中迴光返照,正念真如,開始不隨妄转。当然剛開始先從事相上的持戒,再求心地上的持戒。

当我們大小乘的淨戒成就以后,這時候在世間当中,就沒有相生相殺的业報;婬心断就沒有相生,瞋心断就沒有相殺,乃至於偷盜跟妄語都不現前,就沒有負債跟欺誑的問題,那我們也就不用在世間当中,再來世間償还過去的业障。殺盜婬妄,基本上是直接影響到我們的业果相续,你有业的产生來世的果報。

业報清淨 

是清淨人,修三摩地,父母肉身,不須天眼,自然观見十方世界,覩佛聞法,親奉聖旨,得大神通,遊十方界,宿命清淨,得无艱險。

持戒的功德:如是持戒身口意清淨之人,這個地方包括了執身不动,也包括了執心不起。在持戒清淨的基礎之下修三摩地,你就依止你父母所生之身,也就是說,你不必经過來生的转世,也不需要天眼,你就能夠得到相似的五种神通:一、自然观見十方世界,這是相似的天眼,它這地方的天眼不是果報的天眼,也不是禪定的天眼,是持戒清淨修学大乘三昧,所引生的一种相似的天眼。覩佛聞法,這是相似的天耳。聞法当中我們就能夠親自的去承奉佛陀大乘的旨意。得大神通,這是相似的他心通。遊十方界,遊行在十方世界,是相似的神足通。宿命清淨,這是相似的宿命通,能夠了知過去我們多生多劫的事情,而无有障碍。得无艱險,這地方的“艱險”是指的我們生生世世不再墮落到三惡道当中。是則名為第二增进修行漸次。

結示勸修  

 是則名為第二增进修行漸次。

這個「刳正性」主要当然是持戒清淨,持戒清淨在這地方讲到二种功德:第一個成就相似的五通,第二個不墮惡道。「不墮惡道」,菩薩在什么情況是不墮惡道?在『瑜伽師地論』上說:菩薩到了內心成就一种菩提心堅固的時候他不墮惡道。也就是說,菩薩的菩提心它會产生一种增上慚愧。雖然這個菩薩煩惱沒有完全断盡,但是他內心当中对於這种善法产生強大的好乐,对惡法产生強烈的厭惡,「崇重賢善,輕拒暴惡」。這种菩薩他是怎么樣呢?雖作惡业,速疾能悔;若墮惡趣,終不久留。他即便一時造了惡业,因為他对惡业非常的厭惡,他馬上能夠懺悔,即便他因為某种惡业到了惡道去。我們讲彈球地獄,他馬上彈出來,雖墮惡趣,終不久留,因為他的菩提心特別堅固,這种增上慚愧的力量。当然這跟持戒是有关系的,持戒是幫助我們菩提心。這是讲到「刳正性」,刳正性包括執身不动,也包括執心不起。

壬三、違現业

“違”,不隨順的意思。前面二個,一個是断五辛,一個是持戒。這地方就讲到修习「止观」。以止观的力量來來違背我們生死的业力。生死的业力是說,我們依止六根去攀緣六塵产生六識,六識是起惑顛倒的根源。所以你看《楞严经》,它在破六根、六塵的時候,它主要就是不能让六識生起來;《唯識学》修学止观是根塵碰撞以后,先把“識”創造出來,然后再來对治。《唯識学》它是漸次止观,它是在第二义諦的時候对治。《楞严经》它根本不允許你生起六識,它根塵一碰撞的時候,它那正念真如的力量馬上要滲进去,它不能让六識生起來,它后面會讲到「根境不偶」。

蕅益大師說:前面的除助因跟刳正性,主要是持戒清淨,是一种助行。這地方的「違現业」,正是一個圓通的正行、修习圓通。

徵起        

云何現业?

什么是我們生死的业力呢?

答释

脫離根塵 

阿难!如是清淨持禁戒人,心无貪婬,於外六塵,不多流逸。因不流逸,旋元自归,塵既不緣,根无所偶,反流全一,六用不行。

如是清淨持禁戒人,心无貪婬。這一段是承前面刳正性而來。也就是說,前面受持大小乘清淨戒行的人,他內心当中慢慢慢慢对於男女貪愛的意念慢慢的淡薄,因為他的「執身不动,執心不起」,就算是偶爾有一些邪念生起,馬上能夠責心懺來加以对治。所以他对外在的六塵沒有太多的活动跟放逸,他对於六塵的攀緣相对的減少很多了。到這個地方,古德的解释还是屬於持戒的範圍,這地方还是持戒的範圍。

因不流逸,旋元自归(正式的修止观)在持戒清淨不对外攀緣的基礎之下,開始修习圓頓止观,旋转我們六根的功能,而归於六根的根性。蕅益大師說:這段经文就是前面的「初於聞中入流亡所。」我們六根的作用是見聞嗅嘗觉知,我們在用它的時候你不能隨著它的作用而转,你要在作用当中迴光返照,去正念真如,观察它六根之根性,就是我們常說的「你從什么地方來?」為什么我們會見呢?為什么我們會听聞呢?那個功能從哪裡而來?

所以当我們開始迴光返照六根功能的時候,「塵既不緣,根无所偶」,這時候我們对六塵的攀緣就減少了,能对的六根就沒有一個攀緣的对象,最后「反流全一」,這時候那個“流”,流是六根的作用。我們以前是依止“一心”而产生六根,現在就回過來把六根的功能而回归到一心,最后「六用不行」。观念在這個地方,“六用”指的是什么?六識不再活动了。所以有人說《楞严经》是破六識,捨識用根,它直接用根照了,它不允許識活动。因為它在六根当中,它就把六根門頭控制得很好,它六根一动的時候它是迴光返照。所以它脫離了六塵,也脫離六識,最后把根的功能帶到它的根性去了。

這一段是讲到「旋元自归」,把六根的功能恢復它最原始的一個本來的相貌。這一段是讲到修止观的方法,這以下讲出它的功德,有三种功德:第一個成就广大神通,第二成就无漏的智慧,第三成就三德密藏,最后成就聖道。

依正莊严 

十方国土,皎然清淨,譬如瑠璃,內懸明月。身心快然,妙圓平等,獲大安隱。

我們剛開始把六根慢慢慢慢的旋元自归以后,我們會产生六根的功能变得更加的广大,因為六根它不再攀緣眼前的六塵,這時候它六根的功能更广大,它能夠显現十方国土,它一念心当中隨它的心念能夠显現十方的清淨国土,­皎然清淨,了了分明,沒有任何的障碍。這种情況好像一种清淨的琉璃,在裡面懸著明月一樣,內外透明,琉璃本來就是透明的,裡面放著一個明月,這就表示我們成就一种广大的神通。

身心快然,妙圓平等,獲大安隱。

這地方是成就无漏的智慧。身心快然,古德解释說什么叫快然?因為他能夠真实的了解到大乘的不二法門,他在整個六根的迴光返照当中,他真实的体會到「幻化色身即法身,无明实性即佛性」。我們当下的六根它迷惑顛倒的時候是造业的根本;觉悟的時候,你看它产生广大,同樣是六根嘛!但是你向外攀緣,你的功能反而更少,你迴光返照,你的功能強大。所以他內心当中非常的快乐,他找到了回家的路。妙圓平等,內心产生广大的安穩性。這地方是讲到,它能夠從平等的不二法門当中产生广大的安穩,這是讲无漏智慧的生起。

諸佛現前 

一切如來密圓淨妙,皆現其中。

這時十方諸佛如來“密”;這地方的“密”,蕅益大師讲是法身德;“圓”是般若德;“淨”是解脫德,等於是「三德密藏」。三德密藏微妙不可思议,就在一念的清淨心中当下显現。所以我們讲六根,你看你開始向外攀緣的時候,你的生命就变得非常的狹隘,六根一迴光返照,收攝回來的時候,广大的神通三德密藏就显現出來。同樣是六根,一個向外,一個向內。

成就聖位 

是人即獲无生法忍,從是漸修,隨所发行,安立聖位。

這個人当下就能夠成就无生法忍,他对无生的真理能夠安住不失,乃至於依止這樣的基礎慢慢的漸漸的修学,隨所修的戒定慧的淺深,而各自去成就他聖位的差別。(戒定慧越深聖位就越深。)

結示勸修   

是則名為第三增进修行漸次。

前面的除助因,刳正性,我們还可以看得到他还是一個生死凡夫,雖然成就神通还是凡夫。但是到了“違現业”的時候,他是转凡成聖了,「是人即獲无生法忍」,因為他六根的功能转回到他六根的根性去了。

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-80目录(未完)

楞严经要义79:广結善緣不是向外追求,你內在煩惱淡薄了很自然能夠跟众生結緣了

楞严经要义80:末法众生业障深重要兼念观世音菩薩号及大悲咒,破除各种的障碍

楞严经要义81:妄想的本質就是自性,所有真实的功德就在這一念妄想当中

楞严经要义82:末法時代很多的法都靠文字記載,所以意根跟眼根是很重要的助行

楞严经要义83:末法众生根机羸弱必須要有文字的記載,教体有音声、文字、法塵三個

楞严经要义84:临終十念往生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,你要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才有辦法

楞严经要义85:資糧位菩薩是最难跳脫出生死的,因為退转的因緣特別多

楞严经要义86:断除婬机不是說你都沒有婬欲的念頭,若你沒有欲念那你就成佛了

楞严经要义87:修道之人经常的吃肉,縱使你能夠得到心開意解仍是大罗剎

楞严经要义88:菩薩道的进步都要靠增上慚愧來自我反省,沒有慚愧心善心就失掉了

楞严经要义89:末法時代魔強法弱,大众的威德力就很重要,依众靠众产生共同的念力

楞严经要义90:佛弟子你一定要供養本師,修淨土的人完全不供養本師這是不对的

楞严经要义91:有一种清淨的功德进入到你的內心当中时,會把你的罪障逼出來

楞严经要义92:十方如來之所以产生拔濟群苦的力量,來自於受持楞严神咒

楞严经要义93:你不受持楞严咒來保護善根,想要远離种种的魔障,絕对是不可能的

楞严经要义94:你持楞严咒時打妄想就是在抗拒真如,咒力就沒辦法加持你

楞严经要义95:念佛或持咒时只要做一件事:站在真如的角度「不生疑悔,順從本愿」

楞严经要义96:这些不如意的人和事,因为你心中有煩惱、有业力才會看到遇到它

楞严经要义97:众生在因地对六塵的貪愛有十二种差別,構成十二种果報相的变化循环

楞严经要义98:不同时代的众生共业招感不同的善知識,共业改变了善知識就跟着改变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